你好!欢迎进入连云港立本作物科技有限公司!
行业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提醒】小麦赤霉病来袭,这些防治误区要避开
发布时间:2017-04-06   浏览:2665次

  近日,国家农业部发布消息称,预计2017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流域、江淮、黄淮麦区继续呈大流行态势,需实施预防控制面积近2亿亩次!因此,今年,种植小麦的农民朋友们要防治赤霉病的危害!

  以下这些误区一定不可忽视!

  1对赤霉病的发生心存侥幸,依赖老经验解决新问题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由若干种镰孢属真菌引起,其发生流行受菌源量、品种抗性、农业生态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要三看,“看天、看苗、看地”,要综合考虑发病因素,有农户不能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未能充分认识赤霉病的发病症状、流行规律、发病因素,只参照老经验注重天气的变化(雨水及温度),而忽略田间湿度和品种差异的影响因素,虽没有出现大范围的病害发生,但同样也造成了病害的发生,影响到了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2重治轻防,见病用药,错过防治时期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应预防为主,主动防御,重治轻防的传统做法不利于赤霉病的防控。同时,对病害预防过程中用药时期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着防效高低。众多资料介绍赤霉病用药时期为“抽穗期到扬花期”,如此长的用药时期内,不同时间段用药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有部分农户选择在孕穗期或是扬花末期用药,更有甚者见到粉红色霉层后再用药,都没有很好的把握住防治时期,防效较低。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到扬花5%时。

  同时,有几种情况要充分考虑,抽穗期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齐穗期就可以用药;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始花期用药;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若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3盲目选择药剂,忽略药剂抗性及作用机理互补的问题

  当前,在农业部获得防治麦类及小麦赤霉病登记的药剂共248个(截止2013年3月)。其中登记数量较多的为多菌灵(97个登记证)、甲基硫菌灵(50个登记证)、多•酮(35个登记证)、福美双(21个登记证),占到了总登记证数量的81.85%近几年,农户普遍反映多菌灵不灵了,其他药剂效果也不好了,不能排除部分药剂质量存在问题,还应考虑抗性菌株的关系,同时还与农户用药过程中不注意将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混配使用有密切关系。

  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我国自20世纪70年中期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建议积极关注新品种,如戊唑醇•咪鲜胺混剂、氰烯菌酯等。同时,要注意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正确混用,确保所使用药剂具备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阻止病害蔓延。

  4亩用水量偏少,不利于药效发挥

  通过走访得知,部分麦区农户使用常规喷雾器喷雾亩用水量多为15升,更少者仅为10升,如此少的用水量,会影响到药效的正常发挥。为保证药效,若使用常规喷雾器亩用水量宜在45~60升之间,或是加入药效保证剂。

  5不能正确掌握用药次数

  用药次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综合考虑菌源量、发病情况、药剂防治效果等因素,对于往年发病重的地块有必要进行两次防治,同时注意雨后补喷,对于第1次用药效果不好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在第1次用药后7天左右使用第2次药剂,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菌的蔓延,减少损失。

  认识赤霉病的发病特征,掌握发病规律,抓住防治时期,选对防治药剂并正确应用,可将病害损失降到低。